六億英語村能打造奇蹟?

六億英語村能打造奇蹟?

六億興建「英語村」的新聞令人觸目驚心,在財政如此困難的情況下,政府如此的魄力令人感動,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令人讚賞,但是提升英語能力,這樣花錢有效嗎?所謂的「英語村」最終又會變成什麼?

2000年教育部第一次大量招考小學英語師資,我擔任訓練講師,當時我和這批千挑萬選出來的英語菁英,對台灣未來英語教育充滿希望。憑良心話說,當時教育部的確下了很大工夫,精挑細選將近3000名儲備老師,這些充滿活力與幹勁的年輕老師,資質之高令人讚嘆。當時我們以為教育部將利用這些老師當作種子,繼續培育更多現有國小老師,投入英語教學,讓英語教育往下紮根。曾幾何時這些滿腹理想的菁英,在豪情壯志還未來得及施展,就迫於現實,不得不改作級任老師或是兼任行政,有些國小甚至乾脆請代課老師兼任英語課程,其品質不言可喻!

台灣的英語教育成效不彰,絕對不是學生資質太差、太懶,還是沒有環境,主事者對英語教育的心態是關鍵。不論時代如何進步,台灣英語教育仍停留在過去升學導向。台灣曾經兒童英語教學如火如荼,但92年教育部一紙公文就將所有幼兒英語教育打入地下。幼兒學習語言不費吹灰之力眾人皆知,教育部偏偏相信幼兒學習英語禍國殃民。殊不知全世界各個國家,因為網路發達,風起雲湧一片英語學習熱潮,台灣不但沒努力跟上,反倒節節敗退,現在連中國大陸都不如!

六億元興建的「英語村」說穿了就是情境教學,這是實施英語教學的幼稚園常號稱的「沉浸式immersion」教學,大家行之已久,成效有目共睹。但是自從雙語幼稚園走入地下,外籍師資無法管理,才是亂源所在。教育部禁止幼稚園教英文,認為影響幼兒身心發展,還是影響國格,其實是園所無法聘用適任外籍老師,自然產生的負面效果。

大家都認為英語非常重要,偏偏主事者把英語學習當作雕蟲小技,提倡所謂的「融入式教學」,以為孩子只要背背單字,唱唱歌,玩玩遊戲,隨便找個人就可擔任英語老師,每週上一或兩堂課,就可以讓英語教育往下扎根。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毫無成效的學習方式,讓程度差的學生提早放棄學習,令人扼腕!

六億元的「英語村」想必精彩可期,但在激情過後又剩下什麼?學英語不是演戲,偶而上上舞台是不會成為好演員的,更何況人生有這麼多舞台,又不是只需要搭飛機,吃麥當勞,政府準備再花多少六億打造其他主題的「英語村」?六億元來訓練師資,幾年後這些師資又可再訓練更多師資,就像新加坡所有人都用英文,也不需要千里迢迢請老外來教書。台灣英語既然有雙峰現象,多用一點力氣研究成功的案例,也不需要花上六億,而且成效可期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,這不是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的道理嗎?